英國首都倫敦19日發生學生游行示威活動引發的騷亂。警方與數千名示威者發生衝突並逮捕11人。示威因學生抗議教育收費而起,但旋即出現暴力行為,引發騷亂。但打開20日的英國《衛報》網站首頁,滾屏4次才能發現一條新聞,題為《學生抗議有混戰》;同一天的《每日電訊報》也在不很顯眼的位置用寥寥402個英文單詞對同一事件予以報道;英國《每日郵報》更“絕”,直接上了幾十張圖,幾乎不評、不議。
  黑衣運動成員混入學生隊伍
  游行活動起初和平進行,示威者集中在議會廣場外,但場面隨後逐漸失控,一些示威者翻過護欄,進入議會廣場,並試圖衝擊附近的保守黨總部大樓。
  按法新社說法,示威的氣氛從一開始的“派對風格”逐漸演變,直至最終上演4年來英國發生的最大規模騷亂。
  “一部分學生試圖穿過議會廣場,一伙示威者翻過設在廣場周圍人行道上的路障,一些人挑釁在場的警察,”警方一名發言人說,“示威者向警察扔投擲物,推倒障礙物並占領草坪,警方被迫從這一區域撤出。在這一過程中有3名警察受輕傷。”
  從現場畫面看,有極端無政府主義組織“黑衣運動”成員混入學生隊伍,有人身著黑色衣服,並用黑布或頭套蒙面,手中揮舞著點燃的燃燒棒,煽動現場人群。
  部分區域公共交通癱瘓
  失控的秩序對市民生活造成影響。因道路封閉,許多公交線路被迫延誤、變線或中斷,部分區域的公共交通停頓、癱瘓。
  示威區域秩序混亂,附近一家星巴克咖啡館的玻璃被飛來的雞蛋砸中,並被白色噴漆塗鴉,店內顧客被困,無法離開。有目擊者稱,有一伙人從另外一家餐廳里搶出椅子,砸向警察。
  事發後,倫敦警方對示威者採取強制措施,增援警力,抓捕嫌疑人,截至20日上午,至少11人被逮捕。其中,兩人涉嫌襲警,兩人涉嫌尋釁滋事,另有兩人分別涉嫌刑事破壞和暴力騷亂。此外,警方公佈另外12名嫌疑人名單和影像信息,呼籲民眾協助查找。
  西方媒體有選擇性緘默
  19日的抗議活動,發生在倫敦的“政治心臟”地帶,老議會廣場,大本鐘南側,示威者號稱這次運動要“占領倫敦”,包括學生在內的數千人參與。
  英國媒體向來沉不住氣,但聒噪的小報風格卻在這次示威活動中消失得無影蹤。即便是西方主流通訊社,也惜墨如金,一反常態地報道了這次“占領活動”。
  《每日電訊報》那篇402詞的報道用“翻越柵欄”、“躲開警察”、“衝擊路障”、“點燃明火”、“哄搶警帽”等詞彙描繪示威者,用“4天前就發出警告”、“不得已採取疏散措施”等表述為警方行動“正名”,再用幾段直接引語表達了示威者的訴求,再配以兩張圖片,文章草草收工,沒有評論,不附鏈接,不加官方回應,不帶站隊色彩。
  西方媒體的有選擇性緘默,有選擇性屏蔽,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西方媒體新聞報道的標準和報道背後的隱藏利益。
  >>鏈接·近年來倫敦騷亂
  2010年師生抗議學費上漲
  2010年11月10日,數萬名英國大學生和教師在倫敦游行,抗議政府大幅上調大學學費上限。部分示威者闖入首相戴維·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總部大樓,砸壞玻璃,呼喊反對保守黨的口號。一些示威者在樓外焚燒標語牌,不時向維持秩序的警察投擲食物、飲料罐和其他雜物。樓內工作人員被迫實施緊急疏散。
  2010年11月24日,上萬名學生走上街頭,再次抗議政府大幅上調大學學費上限。與半月前那場游行相比,24日的抗議較為平靜,沒有發生大規模肢体衝突。不過,仍有學生在靠近議會大廈附近的地方破壞一輛警車,擊碎車窗玻璃,在車身上塗鴉。法新社報道,游行活動中,至少8人被逮捕,兩名警官受傷。
  2011年民眾抗議射殺青年
  2011年8月6日,倫敦托特納姆區部分民眾抗議警方射殺當地一名青年男子,示威演變為騷亂,迅速擴散至大倫敦地區並向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蔓延。縱火搶掠持續連續5個晚上,致死5人,數十人受傷。僅首都地區,警方逮捕將近3900名參與騷亂者。
  暴力事件持續3個小時,26名警察受傷。
  第二天,警方以搶劫、製造暴力、偷盜、不當處置贓物等罪名拘留55名嫌疑人。
  9日,暴力活動在曼徹斯特、索爾福德、西布羅米奇、伍爾弗漢普頓等地上演。
  10日,倫敦等地再次爆發騷亂,首相戴維·卡梅倫授權警方使用高壓水槍驅散騷亂者。
  在英國警方動用諸多“高壓”手段後,騷亂於10日夜間開始平息。
  據新華社電  (原標題:倫敦學生抗議學費上漲引騷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41kdlwu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